NVF
總版主
註冊日期: May 2003
來 自: 台灣'台中
文章數量: 10817 |
引用: 最初由 草壁梅 發表
中國的廣電產業,我一直覺得只足夠經營無線電視而已。一邊高壓管制一邊搞市場化付費電視服務,豈能發展起來?如今31個省的電視台衛星頻道,連四五個一線衛視廣告經營都出現困難了,何況那些已經零收視的二三線衛視?
一邊高壓管制,另一邊建置了全球最多的電視頻道(把中央、省市縣四級廣電機構合算,可能超過萬了),結果就是生產不出好的內容,還要維持臃腫的廣電機構,豈能發展得好?
按照正常來講,中國的廣電就只能維持本地電視頻道的建置,也就是說無線電視已經足夠,最多搞一下各省聯播網,根本玩不起外省衛視。但為何CATV最後要發展,很大情況下就是無線電視妥善太差只能走CATV(2007年某些中部省份連無線類比電視都不能正常維持),從CCTV-5開始,中央開始新增CATV專門頻道,各省電視台主頻陸續上星,都是為了CATV發展,也埋下了惡性循環的伏筆。
這樣脆弱的廣電市場最後就是一物降一物,2008年DTH開始使用後導致CATV用戶流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到2012年才完全推出第三代CA系統機上盒,但沒有明顯的品質提升,第四代HD機上盒至今未上市。而電信業者向農戶提供光纖上網和IPTV後,DTH也不再使用了。中國三大電信寡頭,客戶凡是辦理了光纖入屋,都會贈送一年的IPTV服務,次年每月10元IPTV服務收費都比CATV便宜,CATV每月至少26元。
即便以前CATV還是類比時代,民眾的態度並不是很強烈,雖然電視節目一樣沒有多少好看的,但是類比CATV一直是家中必備,無非就是去街邊的音像租賃店租一些VCD或者DVD回來看。但CATV數位化後,每月收費從14元提高到26元,民眾意見很大,後來D-Sky推出中國低端市場服務後CATV就迎來退訂潮。現在電信業者IPTV可能也不好過,對於我而言一年免費期過了之後就退訂了。自從中國視頻網站開始購置各類片源,街邊的音像店也關門了。
DTH的地位在中國最尷尬,雖然說用ABS-S封鎖了接收外國衛星的可能,但國務院一直不開放衛星電視禁制,於是正版DTH機上盒也只能服務於未通達CATV的農村地區(除非是盜版機上盒可以在城市裡用)。實際上有業內人士私下談到,新開的ABS-S個人衛星服務的質量還不如以前共建前端的CBTV,頻道服務是最明顯的。當年中國提出ABS-S系統的個人DTH,完全是金融風暴下家電下鄉政策所為。十年前中國在金融風暴下拿過剩產能保就業,結果如今無濟於事,如今連東南沿海的深圳市,一大批中小企業,説倒就倒。
其實很諷刺的數位化本來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影音品質,但數位化卻變成他們偷工減料的好途徑,在1992年DIGICIPHER-1(比dvb更早)的時代,一個40MHz的載波本來只容許4個頻道傳輸,但台灣人卻把它擠進12~14個頻道,他們說"反正也看不出來",這是影像數位化劣化的開始。
可擠進更多頻道,衛星上鏈費也不再高不可攀,所以只要有個2~3000萬的就可成立一個衛星頻道,所以台灣從1990年3個電視台到1997年膨脹到60幾個頻道,到現在超過100多個頻道。
其實民眾品味低落、劣幣驅逐良幣,不僅是中國,全世界大概都一樣吧。像台灣100多個電視頻道,78.5度E的泰星也擠了200多個衛星頻道,諾大的中國加上經濟崛起不搞瘋了才是奇怪的事。
台灣是民主國家只要合法建置沒有限制的理由,但中國應該不一樣,在高壓下只要有好的規劃應該很容易建置起廣播電視的規範和準則的。所以應該只差一個好的管理者而已。
前幾個月去NCC開會,會後應朋友之邀,去參觀東森電視台,沿路看到很多SD報廢的廣播器材,朋友說當初買的時候受限於專業廣播級的規範,這些都是高單價的器材,現在則更換HD可用就可,價位更便宜(當然台灣HD慢也度過HD器材的高價期),朋友很感嘆以前電視台受專業廣播的限制,所有廣播級的器材都須專案進口價格都是貴蔘蔘的,現在頻道多這種規範都沒了,導致於一些濫竽充數的頻道也出來搶廣告,導致整體收入減少了。
我只能說中國是大國,有廣大的人口紅利,而廣電和DTH是最貼近人民生活的傳輸媒體,中國不但沒能把它做好,還把它搞成小氣巴拉的,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
TVRO產業革命 1、RF轉光纖傳輸系統。
TVRO產業革命 2、接收機拓展頻寬3250MHz。
向版主報告此篇 | IP位址: 已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