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ao
五星會員

註冊日期: Jun 2003
來 自: 澳門
文章數量: 881 |
引用: 最初由 草壁梅 發表
我在上個帖子裡面說的,Shannon定理和能量守恆定律一樣,都是物理界的客觀極限。UHD普及面臨的頻寬問題,無線終究沒有太大希望,Ku/Ka衛星都不夠多元,可能只剩光纖。公視官方4K VOD就是開放給300Mbps光纖用戶觀看的。
然而還是要回歸到為何要UHD的問題上,我一直覺得日本對於UHD的概念,就是想在電漿面板上模擬原本HD-CRT的細膩與色彩效果。
電漿面板在精度上的固有缺陷,就只能使用超採樣解決,1080p不夠的,就超採樣至2160p/4320p解決。
HDR也是為了解決原來電漿面板的色彩缺陷,原理我猜也可能是超採樣。
本來還有一個HFR(100p/120p)的,也是通過超採樣攻克電漿面板畫面響應慢的缺陷,但似乎因為電影業界連48p都沒定案,50p/60p現階段足夠了。
UHD只支援Progressive明顯是為電漿面板定做的,換句話說Interlace的SD和HD依舊是CRT規格,即便現在的電漿面板可以輸入Interlace的SD和HD,那不過是電路轉換成Progressive訊號才最終在面板上顯示。
換句話說,如果UHD是專門為了攻克電漿面板的缺陷而制定的,那麼大熒幕UHD實在是沒有太大意義,65吋4K和32寸2K精度差不多,當時在同事家看55吋4K輸入2K訊號時,精度差不多降級為SD了。
所以對UHD產生的初衷如果不算理解的話,就會出現近期美國廣電展會出現的16K概念,我都不知16K所云。
倒是Apple對於電漿面板的缺陷有比較深刻的理解,Apple提出的Retina面板如果算是UHD概念產品的話,Apple對UHD概念的商用可能比日韓還要領先,以熒幕精度dpi而不是解析度論英雄。
所以歐洲電視台頭端系統對於UHD比較消極,甚至還有部分歐洲公視還是720p50的。估計電視台頭端這麼想:你們要還原HD-CRT的絢麗效果,為什麼不自己搞台HD-CRT,反而要我頭端升級UHD?矛盾應該就在這裡了。
4K不一定是應對電視缺陷, 電影院也有使用4K及HDR10技術播放電影
向版主報告此篇 | IP位址: 已記錄
|